全站导航
手机版
首页 > 精彩点评 文章详情

大模型手机密集下场:华为、荣耀、OPPO、vivo、小米杀疯了

附图来自Canva。

不出意外,AI大机型浪潮席卷智能手机领域。 智能手机厂商纷纷自研AI大模型,或与AI大模型厂商联手,挖掘智能手机与AI大模型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10月26日,荣耀CEO赵明正式公布了荣耀新机的一些信息。 他表示,新机将搭载全新的骁龙8Gen3以及荣耀自研的7B端侧AI大模型(7B指的是70亿参数规模)。

10月16日,vivo正式宣布将发布自研AI大模型矩阵,其中包括亿级、百亿级、千亿级三个不同参数级别的5个自研大模型,全面覆盖核心应用场景。 这些大型机型将首次采用vivo全新操作系统4。

10月11日,OPPO宣布基于其自主训练的Andes模型()的全新小布助手1.0 Beta版本正式上线,供尝鲜体验。 升级后的小布助手将具备AI大模型能力。

此前,小米董事长雷军宣布小米全面拥抱AI大模型,并表示目前手机端的大模型已经初步打通。 小爱同学也升级了AI大模型,并开始邀请测试。 同样,华为宣布其手机系统将接入盘古模型,启动了内置大模型的语音助手小艺的公开测试,还发布了内置AI模型的华为新系列。

可以预见,未来大型号手机将会越来越普及,成为手机市场的主流趋势。

大型模型厂商与手机厂商共舞

用户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压力,都促使手机厂商大力发展大机型手机,而大机型厂商也有意向更多行业拓展,实现大机型的落地。 。

对于AI大模型厂商来说,从通用大模型转向行业大模型是技术落地的必由之路。 由于一般大型模型适用性广,但缺乏行业深度,难以在垂直领域提供高价值服务,因此大型模型厂商积极涉足智能手机、智能学习机等硬件领域。

首先,通用大型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非常耗费资源,会产生巨大的运营成本。 用于智能硬件的大型模型,模型参数较少,训练、调试、优化和实现的成本较低。 其次,大型模型厂商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软件和算法,这将使客户更容易使用和部署AI模型; 第三,进入智能硬件领域可以帮助大型AI模型厂商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竞争优势。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手机产品缺乏创新,整个产业链出现较大下滑。 拥抱大模型技术可以增强手机的图像识别和处理能力,加强语音交互能力,支持辅助功能和智能辅助,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提高企业竞争力。

AI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表现出高精度和广泛的泛化能力。 集成到手机系统中可以增强手机性能。 随着AI算法的演进,大型号手机可以基于用户数据。 分析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千人千机”。

一方面,大型AI模型厂商积极进军硬件领域(智能手机、智能学习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制造商正在加紧拥抱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以提高手机性能并增强差异化。 在大机型厂商和手机厂商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大机型手机的探索已从技术研发阶段逐步推进到应用和产业布局阶段。

总之,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的共识是将大机型带入手机,但各自在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上都有自己的想法,研发和生产进度也各有不同。 这场大型号手机的“新战”,有点Watch。

华为“领跑”

当其他手机厂商还在探索大机型的落地途径时,华为却早早发布了大机型手机,率先进入“大机型手机时代”。

华为能够快速有序地开发和生产大型号手机,得益于长期的战略眼光、强大的研发团队、高效的生产流程、优秀的项目管理以及持续的创新迭代。 这些因素相互支撑,使得华为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技​​术方面,华为聚焦高端手机技术和AI大机型技术,为大机型手机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在手机制造技术方面,华为手机芯片、手机系统等自研技术国产化率超过90%。 华为系列是强大技术实力的外在体现。

在大模型方面,华为盘古大模型包括盘古NLP大模型、CV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科学计算大模型。 不得不说,华为大型号手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与它对新兴技术的密切关注,并不断投入掌握这些新技术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有关。

从 4全面融入盘古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到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旗舰手机拥有“智能图像搜索”功能,华为已经一直在带路。 走在科技创新之路上。

在产品方面,华为是第一家将大机型能力融入其智能助手(华为小艺)并向消费者推出的国内手机厂商。 华为小蚁集成了盘古自然语言大模型、盘古视觉大模型和盘古多模态大模型。 最高版本参数多达1000亿个。 它于今年9月开始公开测试。 首批支持的机型为Mate 60系列手机。

此后,在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也透露:“发布一个多月以来,大机型支持的鸿蒙4.0已经有超过6000万用户升级,成为升级速度最快的鸿蒙。历史上的操作系统版本。 ”

技术和产品能力是大机型手机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智能手机技术和大模型技术方面,华为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实力,能够通过融合先进的智能技术和硬件产品,为大模型提供卓越的性能。 手机,增强其在大型号手机领域的竞争优势。

当然,“国货”的标签也是华为大型号手机能够快速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原因之一。 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建立消费者对华为产品和服务的信任,使其区别于其他“友商”,吸引更多消费者,帮助其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小米“循序渐进”

和华为一样,小米也走上了进军大机型手机的道路。 尽管其在大型号智能手机终端的部署方面进展不快,但积极进取,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据了解,小米自研的13亿参数端到端模型已在手机上跑通了demo,部分场景效果堪比云端60亿模型的计算效果。 此外,在数据层面,小米自有挖掘和整理的训练数据占比80%,其中小米自有产品和业务数据量达到3TB。

10月26日,在小米 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发布会上,雷军还宣布:“小米的集团战略将从‘手机以人为中心’升级,有机整合人、车、家庭的整个生态,而小米新战略的关键就是 OS。”

需要指出的是,小米的 OS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底层重构操作系统之一,也已深度嵌入大型AI模型。 这使得小爱输入助手具备了AI大模型的文字创建能力和AI图像扩展能力。 这些功能在小米14系列手机上都有所体现。

至此,小米在大机型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暴露了“进击”大机型的态度。

一方面,小米宣布全面拥抱大模型,不仅积极打造AI大模型团队,还持续投入大规模研发。 如此高度重视人才储备和技术投入,有利于提升小米的创新能力、技术领先性、降低风险,也为其在大机型领域的进步提供保障。

4月,小米正式成立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AI领域相关人员超过1200人,团队负责人为小米技术委员会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栾健。 此前,小米AI相关团队已建立视觉、语音、声学、知识图谱、NLP、机器学习、多模态等AI技术能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小米坚持“技术为本”,不遗余力“花钱”实现技术创新。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2022年的研发投入为162亿元,今年的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200亿元。 未来5年,小米预计研发总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

另一方面,小米研发方向明确,聚焦大机型技术的“轻量化”和“本地部署”,努力软硬件结合、生态连接,追求手机大机型解决方案的差异化,并创造独特的产品优势。

众所周知,从多任务需求、网络速度和云计算发展、应用生态变化、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来看,大机型手机“端云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 它涉及到用户体验和用户隐私,是智能手机厂商布局大机型手机领域的重点。

对此,小米选择端与云结合,以端为主,云为辅。 它将大模型部署到端侧信息,而无需上传到云端。 所有计算均在本地进行,从根本上保证了用户隐私不泄露; 此外,小米通过调整模型结构和参数大小来适应各种芯片的内存和计算能力特性,实现大模型和硬件产品的最佳融合。

总而言之,新的竞争格局迫使小米必须在产品和技术上强化差异化策略,才能在强敌环伺的大机型手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进入下一个增长平台

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智能手机市场疲软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超点智库统计,2023年Q2全球最畅销20款手机总销量为1.45亿部,较2022年Q2的1.57亿部下降7.6%。总体来看,智能手机市场将2023年继续下降。

智能手机市场持续低迷,产业创新是突破关键,大机型技术或为“回春丹”。

首先,AI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推动手机功能和性能的不断提升,吸引新一代消费者换手机。 在AI大模型技术的赋能下,智能助手更加强大、智能,让手机的摄像头拥有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让手机的摄像头拥有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

其次,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正积极将大型AI模型融入产品功能或生产中,这对于带动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号手机不仅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便利,还能提升产品性能和效率。 它们还可以为智能手机制造商创造商机和竞争优势。 但大部分玩家还处于研发阶段,真正量产的大型号手机产品并不多。 未来,智能手机厂商仍将面临许多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此外,AI大模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大模手机未来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随着AI大模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的价值有望被重新定义,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先进、更智能的智能手机的出现,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消费智能手机行业的复苏步伐。

种种迹象表明,大机型手机是下一个行业增长高地,引发了智能手机厂商新一轮的技术竞争。 未来,更多的智能手机厂商将竞相推出更具创新性和功能性的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 他们在引领智能手机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将评选出一批技术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的获奖者。

赞赏 您的鼓励使我们更新的动力
全网好价
相关文章
扫一扫 扫一扫,看更多